当前位置: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中医药报头版头条】让古法炮制重焕时代生机

字号:[ ]时间:2023年11月10日点击数:联系电话:0791-87118658

近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团队遵循古法、探究原理、创新工艺、研制装备,复苏古法炮制工艺,使传统中药炮制迈出了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让古法炮制重焕时代生机
本报记者 黄蓓 通讯员 张安然 杨清跃

用“古早”版微波炉炮制附子,在实验室里做“竹子烧烤”,守在水池边重复步骤边捞泡沫……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团队这些看似古怪的操作,竟让几近失传的古法炮制工艺重见天日,走上现代化生产线。

“传统炮制技术大量散藏于古代文献,长期以来传承、研究与应用脱节,特色技术濒临失传。现代制造过程又缺乏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成为制约中药产业现代化、规模化的瓶颈。”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药炮制团队学术带头人杨明出身中药学专业,曾在科研单位、中药企业和高校都有过任职经历,对行业痛点深有感触。

基于此,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团队深耕这一领域,用40多年的时间,构建起“古法-理论-原理-工艺-标准-装备”的递进研究模式,创立中药饮片高效、稳定、可控的工业化集成体系,复苏了越来越多的古法炮制工艺,把它们搬上现代化生产线。

炮制古法要抢救性挖掘

“能救命的炮制品种,怎么就没传下来?”

1985年,正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读研的杨明,脑海里一直盘旋着这个问题。

这一想法源于一次声势浩大的寻药经历。

彼时,一家国内头部药材公司在全国寻找一味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有提及,但现实中近乎绝迹的炮制品——炮天雄。他们访遍全国各大分公司都被告知没有这个品种,无奈之下找到了杨明的导师、著名中药炮制学家徐楚江。然而徐楚江也只是在做学徒工时听说过,没有见过成品,更不用谈炮制方法了。

杨明查阅资料后发现,炮天雄具有补火助阳、温补脾肾、散寒止痛的功效,被誉为“温阳第一品”,然而却近乎失传。

炮制出类似炮天雄这样古方有记载但现实难寻的上佳炮制品,一直是徐楚江念兹在兹的事情。

“临床用药如果不懂得炮制,就有如辨证施治不知阴阳。”老药工出身的徐楚江深谙炮制技法对中药临床疗效的重要性。他在遣方用药时,格外重视炮制品的性味归经,常常会开具一些他早年从医使用过的炮制品。这些炮制品载于经典,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但因为炮制技艺失传或难以工业化生产等种种原因,逐渐消失在市场上。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徐楚江感到格外痛心。

此后,杨明在徐楚江的指导下,开始探寻炮天雄的秘密。古籍记载,天雄炮制始于汉代,古人将其用草木灰煨熟,剥去外皮及尖底,形似烤红薯般“发泡”,此时即达到了减毒增效的目的。然而杨明多次尝试,无论是复原草木灰煨,还是创新用火烤、火炕烤等方法,始终达不到“发泡”效果,减毒也不理想,这让他陷入了困境。

一次偶然的聊天,让杨明有了新的灵感。当时,一位在军工行业工作的朋友向杨明提及,一项国外的新技术——微波加热或许契合他的炮制需要,能量高、加热快、加热均匀且热量传输由里往外,杨明一听便立马投入行动。他找到一家国营电子管研究院,借用他们仅有的一台家用微波设备反复试验,用了两年时间,逐渐摸索出一项能够实现减毒增效和外观“发泡”的成熟工艺。然而,当时工业化装备仍不成熟,杨明却并没有放弃,一直在探寻,直到这一工艺完全可以脱离“小作坊”生产模式,实现工业化量产,这一坚守就是30多年。

在这一基础上,杨明发现乌头碱水解减毒存在“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乌头原碱”“乌头碱-焦乌头碱-脱水乌头原碱”“乌头碱-印乌头碱”3条独立途径,促进附子多糖分子量降低,赋予低分子量多糖片段更强的免疫作用,阐释了附子炮制“由毒转补”的物质基础。

“中药炮制是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满足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手段。决不能让这些好方法淹没在历史里,消失在临床上!”这次经历,让杨明看到了问题,也下定决心挖掘传承传统炮制技术和特色品种。

“我们将挖掘技术品种的指导原则定为‘急临床所需、系生产所要、依古法所制’,通过地方炮制流派技术、古籍文献收载优效品种、民间流传古法技艺、老药工炮制经验4条挖掘路径,明确临床价值、科学价值、市场价值3个取向,强调独特原创性、典型代表性、濒临失传性、品种适应性4个特征,整合成一个传承技术挖掘模型,开始了我们的传承创新之路。”杨明说。

如今,通过杨明团队的努力,许多蒙尘于书本的炮制品种重见天日且得以现代化生产,如青黛等有着强烈市场需求和临床需求的品种,炆黄精等老中医所需却缺失的品种,还包括一些因生产原始粗放导致饮片质量和产率不高的品种,如鲜竹沥,以及有古法收载有效但现无产品的品种,如药汁制法中的枳实制白术等。

搞清楚原理才能找得到方法

要复原失传炮制古法并将其搬上现代生产线,有三个核心难关要突破:一是抢救濒临失传的古法技术,二是阐释炮制作用原理,三是创制现代技术装备。这其中,炮制作用原理的现代科学内涵解读是关键一环,决定了技术路径和数据参数。

全国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系原主任龚千锋记得多年前在江西省中医院专家姚梅龄家中看到的一幕。

在姚梅龄家的冰箱里,摆放着一瓶瓶褐黄色的液体,这是他亲自烤出来的鲜竹沥,姚梅龄如视珍宝。每次遇到需用此药的重症患者时,姚梅龄便取出来赠予患者,用完再重新烤制。

竹沥是鲜竹竿经加热后自然沥出的液体,具有化痰清热等多种功效,被称为痰家圣剂、中风要药。鲜竹沥古法炮制有两种:一种为烧制法,“将竹截作二尺长,辟开,以砖两片对立,架竹于上,以火炙出其沥,以盘承取”;另一种为干馏法,“以竹截长五六寸,以瓶盛,倒悬,下用一器承之,周围以炭火逼之,其油沥于器也”,所得鲜竹沥淡黄至红棕色、味微甘而具竹香气或特殊的烟熏味。

“市面上鲜有遵古法炮制的鲜竹沥,导致很多临床医生不知道这个药,也不会用这个药,十分可惜。”回忆起与姚梅龄的交流,龚千锋对这句话印象很深。

“古法工艺的生产模式已经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供应需求,在现代化转型中,炮制机理不清和技术转化难题导致鲜竹沥面临‘古法难传、新法混乱’的局面,压榨、渗漉法、水煮等提取方法占据主流,真正的炮制工艺逐渐失传。”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伍振峰告诉记者。

为了复原出“原汁原味”的鲜竹沥,杨明团队开始了新的探索。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在沿革考证中结合大数据分析,深挖其炮制沿革和应用规律;并引入现代药品研发理念,确定了“以古法干馏机理为根、现代工程装备为辅、全过程数据把控”的研究思路,找到了鲜竹沥古法传承和创新转化的产业链契合点。

伍振峰最难忘的,就是研究过程中,为了找到炮制机理,团队只能在实验室反复“烧烤”竹子,烟熏火燎的工作环境让其他同事深受其苦。

“我们最终发现,鲜竹沥炮制关键点在于高温下木质素、糖类和氨基酸等物质的裂解转化反应,竹子中的二氢丁香酚要在190~230度左右才能转化成有效成分愈创木酚。”这一突破,迅速解决了炮制工艺选定和参数设定难题,为鲜竹沥的产业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承创新中药炮制,对传统文献、药工经验的采集整理只是第一步,只有深刻揭示炮制原始意图和方法演变机制,创新凝练中药炮制理论,才能揭示炮制原理科学内涵。”杨明说。

无独有偶,杨明团队另一个重要炮制技术的传承转化,也踏上了原理研究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靛花轻画青娥眉”,很长一段时间,青黛这味浪漫的中药在临床的应用并不广泛。古法炮制青黛,要经过浸泡发酵马蓝、手工石灰打靛、手工水飞分选等繁琐的工艺流程,很难实现自动化生产和高品质量产。

这引起了杨明团队的注意。为什么要打靛(搅出泡沫),起泡的物质是什么,泡沫能解决什么问题?要想把青黛古法炮制实现产业化,其炮制原理必须搞清楚。基于此,杨明团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开始了科研攻关。

“经过研究发现,马蓝在发酵过程中,因菌群的变化,其富含的吲哚类生物碱转化为粗靛,通过与石灰的混合,靛蓝、靛玉红等物质附着沉积于碳酸钙的表面,形成青黛表面疏于水的结构,再在水飞过程中,利用气泡表面张力吸附出青黛。”杨明说。

让炮制古法走上现代化生产线

搞清楚了原理,用现代技术“复原”这些复杂的炮制工艺,就变得顺理成章。

“弄清楚鲜竹沥炮制的作用机理后,我们在工艺上依据工程热力学特点,采用电磁及辐射热源替代了低转化、高能耗的直火热源;在设备上依据工艺特点跨学科采用定制干馏炭化釜模拟了‘装盘倒悬、炭火逼制’的古法场景,在产业化层面攻克了古法干馏工艺‘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装备难题。”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钟凌云告诉记者。

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于欢补充说,团队针对鲜竹沥贮藏、运输和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难以保存、添加防腐剂和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率先提出“干馏+冻干”的创新性概念和研究思路,为鲜竹沥如何“保鲜、增效”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现在,这一技术已经成功转让给江西景德中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迅速将鲜竹沥实现自动化、规模化生产,并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江西中医药大学教育部制剂重点实验室博士张江山告诉记者。

让伍振峰最为欣慰的是,曾经困扰他的烤竹子污染环境的问题,也不复存在,他们开发了无烟洁净、自动收集的封闭式工业干馏专用装备,这一技术下,鲜竹沥产率从5%提高至15~20%,节能70%,克服了污染问题。

与此同时,青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杨明团队进一步研究了青黛旋流分离工艺参数、粒径、品质,从而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黛自动化水飞分离装置;进而揭示影响靛蓝、靛玉红定向合成的关键工艺参数,实现过程的精细控制,建立起青黛标准化生产工艺流程。

通过这一现代化泡沫水飞精制技术和装备,青黛中靛蓝、靛玉红收率从古法的2.5%提高至5.0%以上,优质青黛收率从0.1%提升至3%。在此基础上,建成国内唯一融温控浸泡-打靛-泡沫分离于一体的青黛炮制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4倍,能耗降低70%,年生产优质青黛饮片200吨以上。

据杨明介绍,江西中医药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和支持下,组织建设了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74家,近8年来,共挖掘传统技术420余项、特色饮片630余种,研制特色炮制专属设备8台套,顺利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种特色炮制方法的传承、工艺技术创新与工业转化研究”重点专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特别是近3年产生效益99.8亿元,新技术、新饮片和新装备的产业转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让古老的炮制技术得以复苏,使中药炮制从传统向现代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杨明表示,未来,团队将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方法和理论,不断规范中药饮片炮制方法,明确工艺技术参数,制订炮制辅料标准、研制炮制自动化设备,实现中药饮片产业的集约化、精品化、规模化,为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特色中药炮制技术作出更多贡献。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1月10日头版

网页链接:http://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3-11-10&pageIndex=1&cid=1&articleId=tAGItosBvzuW0cepp5Xb&articleIndex=2



Copyright © 2011-201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联系电话:0791-87118658 |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兴湾大道818号 | 邮编:330004 | 赣ICP备13005956号 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